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技与未来

重新认识“八卦”——漫谈合作行为演化之四

作者:杜鹏 2019-10-17 16:57 来源:科普时报
放大 缩小
  

 
     在现实社会中,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两个个体进行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直接互惠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大规模的合作行为。特里弗斯在1971年提出互惠利他时还提到了一种可能存在的更一般性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相对于互惠来说,是从第三方受惠的。“个人……可能会对别人的一个对自己受惠的利他性行动的回报是给了一个无关的第三方个体,而这个个体开始并没有参与相互的活动……在一个多方交往的系统中,这种一般化的利他倾向是可能的”。

  1987年,亚历山大丰富了特里弗斯的思想,在《道德体系的生物学》中使用了一个新的概念——间接互惠,来表示这种合作行为,并用它来解释人类的大规模合作行为:一个个体并不期望从帮助过的人中得到正如互惠那样的报答,而是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好处。

  间接互惠涉及到声誉和地位,直接导致了每个人在群体中将连续被评估和再评估,这在人类社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看上去可能要帮助别人,那么他很容易会被别人帮助。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人类作为社会群居的物种往往会仔细观察彼此并互相谈论彼此。我们总是对“谁对谁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他要做这件事情”等与自己无关的八卦津津乐道。

  进化心理学家的相关实验表明:八卦,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而是编写在我们基因中的程序,与生俱来。八卦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一种良性的、自我保护的重要本能。它让我们从同伴处获得信息,从而迅速知道谁安全,谁危险,谁值得信赖,谁不靠谱。美国一名棒球运动员曾经说过,“你要经常去参加他人的葬礼,否则他人就不会来参加你的葬礼”。显而易见,如果你参加了那个人的葬礼,那个人是不可能参加你的葬礼的。从表面上来看,参加葬礼是最没价值的社交活动。但是“他”不来参加,不代表其他的“他”不来参加,在八卦的声誉评估机制下,间接互惠原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惠和间接互惠都是一种简单的显示机制,通过过去的行动直接显示自己的策略态度和行为倾向,诱使对手也采取合作行动。互惠机制的信息传导是直接的,而间接互惠的信息传导是间接的,通过声誉系统传导,间接互惠也可以理解为互惠机制发生在其他人面前的一个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互惠和非直接互惠都是一个权衡,即在短期不合作的收益和长期合作的收益之间权衡,或者说是在短期内避免帮助别人所招致的成本和增加长期别人帮助的机会之间权衡。利益得失权衡的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策略都有其利弊。演化博弈理论是我们分析策略的一个原则,也是一个有力工具。

  诺瓦克等在1998年的开创性研究中,将印象分数作为间接互惠的声誉机制提出,并使用计算机模拟了合作者、背叛者和鉴别者三种策略的演化过程。之后大量的科学家围绕声誉评估规则,以及声誉传递进行了讨论。在众多的模型和模拟中,甄别和惩罚往往是合作演化的前提和关键。甄别就是众多信息汇集的复杂结果,是声誉机制的不同体现。同时,因为惩罚措施的存在,就可以有效防止不合作策略的入侵,否则合作的均衡是不稳定的。此时合作是演化稳定策略,总体惩罚的成本很低,我们因此也可以把惩罚理解为一个有效的威慑条件。

  在一个基本的间接互惠的模型中,群体中的一部分参与者可以观察到帮助者A和被帮助者B之间的行动。观察者、帮助者和被帮助者既可以把行动本身告诉别人,也可以把对行动的印象(评估)告诉别人。这就产生了很多不真实的可能性,比如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评价模式;对同一个行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可以把行动解释成不同的目的;个体可能会从不同的来源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一些个体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关信息等等。因此对于一个人的声誉(比如A),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个人看法。尽管通过沟通、语言等途径可以有效校正这些意见,最终声誉只是存在于一个旁观者的心中。因此,声誉是一个社会认知过程,印象是一个个人认知过程。

  一系列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个人既可根据自身的状态和自身的经历,决定对受助者给予帮助及给予多少帮助,也可受环境的影响适当改变自己的行为。亚历山大富有启发性地提出,“间接互惠是在有兴趣的观众在场情况下直接互惠的结果”。在场的也许并不一定是有兴趣和意向的观察者,人类基于长期的演化而发展出的视觉、听觉刺激也许就足以促成他人的在场,换句话说,微小的环境细节变化也可以影响到个体的决策。因此,间接互惠涉及到复杂的心智,是人类独特的行为。对于自己处境的分析与对于外部环境和气氛的感知,都会通过人类独特的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并影响其行为,继而促进了相应社会准则的建立和内化,有力地指出了人类道德系统的起源。

  (作者系万泰平台-万泰注册-邀你策马奔腾、万泰注册学部学科研究支撑中心研究员)